书架
运河天地之河需清浅林清浅温少河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54、门当户对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54、门当户对

大运河自元代而起,即占全国漕运的半边天下。京杭大运河惠通河由郭守敬建造,由于地理位置所限,通惠河并没有充足的水源,因此在元朝末年就已淤塞。明朝时曾经进行疏通,后又淤塞,反复好几次之后,漕船不再停靠积水潭码头,而改停通州。此后数百年间,惠通河玉河段渐渐湮没在市井之间,倒是通州因此得了地理,成了连接南北、货如轮转的重镇。

早在十年前,惠通河开始进行改造,恢复了“水穿街巷”的旧貌。

玉河小店也好,金帝影业也好,乃至这边一大圈的企业都是从那时候发展起来的。

下午开会的时候,一个拆迁办的家伙说了一大通。林清浅也没怎么听懂,只听懂如今说是这一带的房子由于属于第一批改造的,所以带着那时候房子不中不西的特色,某一些房子上还贴着小瓷砖片。

所以为了美观大方,整齐划一,政府决定把这沿着河道两边的第一排房子全部拆了,顺道在把绿化带往外扩一扩。

林清浅的玉河小店就位于河岸和大街的拐角处,刚好被纳入最后一家拆迁的范围。

这次拆迁的户数大约有50来家,开完拆迁会议回来。大家议论纷纷的。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
有几家生意清淡最近做不下去的小店老板,那是最开心的。按照刚出来的拆迁标准,他们获得的拆迁款,加上林林总总的补贴等等,不光够他们把这两年亏的赚回来,还足够有盈余到打道回府,回老家过一辈子不愁吃穿的生活。

有一些却立场坚定不愿意拆迁,那几个都是老北京,他们的家都安在这儿,虽然拿到了钱,可是这钱还得到别的地方买房子。

按照现在日新月异的房价,这些钱能买到的房子和现在的临河靠水根本不能比。再加上邻里之间相互相处的熟悉了,更加不愿意重新住到楼房里过大门一闭生死不知的日子。

多数人处于中间派,属于拆也可以不拆也可以,当然如果可以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