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移民官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站长叶长青的故事6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“我所在的新兵营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三支队新兵营,根据当时的紧张形势,我们新兵训练仅仅训练七天,只搞了一点队列和射击就分配到连队,我开始分配到三支队十二中队,十二中队的前身是个骑兵连,后来改成机动中队。”

“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一支刚刚组建不久的部队,主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、重点目标的警卫、看押犯人、守护国门等等。当时内蒙古武装警察总队下设三个支队和两个边防检查站。一支队在呼和浩特,二支队在包头,三支队在乌兰浩特,两个边检站分别是满洲里边防检查站,二连浩特边防检查站。三支队的主要任务是看押劳改犯,主要兵力集中在离白城子不远的保安沼劳改农场,支队机关在乌兰浩特,除机关外乌兰浩特只有直属中队和十二中队两个中队。”

“我们在三支队新兵营受训的三十多名新兵,于1961年10月下旬调到中苏边境口岸满洲里边防检查站,途经呼 伦 贝 尔盟所在地海拉尔,又在海拉尔停留十来天进行补训,于十一月上旬抵达满洲里。”

“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之一,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,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中、苏、蒙三国交界处的中苏边境线上,是中苏主要通商口岸。满洲里口岸1951年就正式对外开放了,在此之前就是中苏临时开放口岸。”

“满洲里地处大兴安岭以北,紧靠西伯利亚,属高寒区,气候寒冷,每年无霜期不足百天,除小麦和蔬菜以外,其它农作物都不能耕种,冬季最低气温在摄氏零下五十度左右,每年九月下旬就开始下雪,直到第二年五月未仍有雪花飘落。我们在十一月上旬到达时,已是大雪封地,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也像当时的自然气候一样,进入了寒冷的冬季。苏方援华专家已撤回,绝大部分援建项目己停建。意识形态领公开论战已开始,中苏边境形势也开始紧张,后来逐渐变成敌人。在这种形势下我来到了中苏边境口岸满洲里边防检查站。”

“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是满洲里国门的主要守护单位,担负着从满洲里口岸进出国境的国际旅客列车、货运列车、汽车及其所乘载的旅客员工和货物的边防检查,同时担任国门站岗放哨任务。北京—清里——莫斯科一、二次国际旅客列车每周出入境各一次。列车为苏方车体,列车长、列车员均为苏联人。除国际旅客列车外,大量进出境车辆是货运列车,货车昼夜不停,没有固定的运行时刻表,随到随发,每天约有十多列,既有中方列车,也有苏方列车,双方列车运行轨道制式不同,中方车在准轨上运行,苏方列车在宽轨上运行,宽轨比准轨宽出十厘米左右。此外还有中苏双方货物交接人员乘坐的小型汽车入境,每天不足十辆次。国门哨兵站岗任务由边防检查站承担。”

“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为团级单位,除机关外,还有两个业务科,政检科为一科,负责进出境国际列车的检查。包括对旅客及员工护照,证件检查,车体内外部检查和列车监护,检查员均为干部。交检科为二科,负责进出境货运列车及汽车的检查,包括列车体及运载货物的检查,员工护照、证件检查、列车监护,同时负责国门站岗放哨。我1961年11月刚到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时,在机关当打字员,不到半年就到二科执勤。二科驻地在离市区十八里路的边境线上,因此就叫十八里。二科由于工作量大,而且昼夜24小时倒班,所以人员配备较多,我入伍时就有五十多人。当时二科领导只有两名,两人都四十多岁。下属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科部,全部由干部组成,共十多人,干部分成四个执勤组,每个组三至四人,设组长一名、其余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